李源祥细解平安强大动能:承保收益推动保险价值增长

  • 2017/11/6 10:28:45

  在平安战车的矩阵中,保险业务近年来一直扮演着“前锋”角色——在以速度进攻抢点的同时,又带动其他业务板块协作取胜。其中尤以寿险业务冲刺在前,在刚揭晓的“中考”成绩单中,强势占据集团利润的半壁江山。

  平安早于行业十余年的转型效应,开始持续爆发。8月18日,正值平安半年报发布之际,平安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兼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李源祥接受了专访,对其保险转型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自我解剖”。

  从这些内部核心数据中,或可管窥平安这家综合金融巨头核心价值的动能,以及其与目前国内保险业常见的业务、利润及内含价值的架构存在的本质区别。作为行业标杆,在外部大环境渐变的当下,平安的新动能又将来自何处?是否依旧具备较强的可借鉴性?

  “三差”利润贡献结构较为均衡

  保险业务尤其是寿险,是国内保险业利润总盘子的主要来源,也是平安盈利的主要功臣。李源祥透露,上半年,平安的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实现净利润235.76亿元,同比增长36.7%,对集团利润贡献度达到54.3%。“目前,在平安寿险新业务价值中,代理人渠道占比约91%,其中长期保障型产品在整体新业务价值中的占比为66.2%。”

  这组数据背后传递出两大关键信号:一是平安人寿对利率下行的敏感性远低于同业,因为长期保障型产品受利率变动的影响远低于短期储蓄型保险产品。二是平安人寿的利润贡献结构较为均衡,承保收益在推动其保险价值增长。

  保险公司的价值从何而来?一般来说,主要来自于两个轮子的推动:一个在承保端,体现为承保收益(死差益+费差益)。另一个在投资端,体现为投资收益(利差益)。2014年、2015年资本市场的火热,使得这两年投资收益对保险公司价值的贡献超过承保利润,对利差的依赖程度因此越发强烈。

  那么,平安人寿的利润结构又是如何构成的?据李源祥透露,近年来,其“三差”利润贡献结构一直保持相对均衡。“2016年新业务价值中,死差和费差占比为66.1%,利差占比为33.9%。这是由健康的业务结构所决定的,我们一直坚持‘价值导向、兼顾规模’的产品策略,传统、分红、万能这三类产品均衡发展。”

  寿险未来可释放利润逾5000亿

  值得注意的是,平安在半年报中抛出了一组核心数据,以示其可持续发展的动能。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截至6月末,平安寿险的剩余边际余额为5453.29亿元,较2016年末增长19.9%,剩余边际摊销239.87亿元,同比增长38.7%。”

  这意味着,平安人寿有超过5000亿元的未来税前利润释放空间。那么,何为剩余边际?如何来理解这一会计专有名词对保险公司会计利润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剩余边际余额可以理解为公司预期存量业务未来会实现的利润现值,剩余边际的摊销是寿险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李源祥告诉记者,对投资者来说,保险公司的剩余边际余额越大、摊销金额越高,说明公司价值越大,未来可以实现的利润越多。

  据专业财会人士介绍,剩余边际的规模是由保险公司业务的规模和质量所决定的,保障型业务及新单业务卖得越多,可释放的剩余边际利润就越多。这从平安人寿新业务增速中便可管窥一二。基于价值经营导向及代理人队伍量质齐升,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新业务价值持续提升,上半年增速达到46.2%。

  新动力来自“产品+”和“科技+”

  近两年来,受利率持续下行和资本市场调整等多重因素影响,保险业的盈利能力成为投资市场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平安人寿的业务内含价值及新业务价值增速是否可持续,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在李源祥看来,我国寿险深密度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正步入中产阶级消费升级时期,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人口老龄化、二孩政策效应释放,以及居民保险意识逐步加强,将为保险业发展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在此大环境下,李源祥透露,“产品+”和“科技+”将成为其持续增长的新动力。“产品+”,是指以寿险产品为核心,延伸产品及服务,构建平安专属的多维度产品链。比如,平安人寿已推出产品+健康的“平安福+平安RUN”计划,鼓励客户积极运动,改善健康状况,降低赔付率。在“科技+”方面,平安以“金管家”及“口袋E”为核心平台,借助互联网及AI技术创新服务及销售模式。

  

最新资讯 更多>

321113个用户完善保障计划

马上
提交

扫一扫微信留言

321113个用户完善保障计划